利用親子整理技巧,培養兒童建立良好習慣
已更新:2021年7月22日

近年,不少關於習慣養成、自我管理和工作哲學的國際暢銷書中(例如《原子習慣》和《少,但是更好》等),都不約而同用整理作爲建立良好習慣的例子:
《原子習慣》提出,改變不良習慣的捷徑莫過於直接改變環境,讓環境成爲建立良好習慣的助力;
《少,但是更好》的中心思想是在去除不必要的工作量和人際關係,讓生活去蕪存菁,提高效率。這亦與斷捨離的理念相近。
整理除了讓家居環境變整潔之外;還可以作爲兒童習慣養成的長遠投資。而家長陪伴兒童整理,更是事半功倍。
親子整理有什麽好處?
讓兒童學習整理,除了最直觀的提升他們的自理能力,在心理上亦可提升他們的主動性和自信;相反,如果兒童從小就沒有自理的習慣,例如動手吃飯、穿衣和收好用完玩具等,長久下來可能造成欠缺自律、主動性不佳和缺乏責任感。
如果小孩再長大一點點,在親子整理的過程中可以加入分類收納和涉及到細微的動作整理,以訓練小孩分類和空間感(spatial ability and recognition)還有加强他們的手部肌肉運用(motor skill)。
那麽,對於不同年齡的親子整理會有不同嗎?
不同年齡的親子整理培養重點和技巧
整理的過程大致上分爲「分類、取捨、歸位」三階段。筆者建議,讓處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孩學習不同的整理重點。
2至3歲:
兩至三歲的幼兒已可以開始培養簡單收拾的習慣了。此時的親子整理重點是讓幼兒幫忙家長把物品「歸位」。
家長給予的指示需明確。例如「把比較玩具車放到黃色箱裏」
注意避免讓幼兒接觸到小件的玩具和物件,以免他們放進口中。
此時,幼兒的視野未必很廣,注意力亦會停留於眼前的物品,收納時會有遺漏。此時家長不必責駡,打擊自信。家長跟幼兒一起把物品歸位和加以指導,在把物品放回原處後加以鼓勵或獎勵即可。透過這樣的正面强化(positive conditioning)來建立歸位的習慣會事半功倍。
4至6歲:
這時候的整理重點可以開始轉爲「分類」。
家長可以利用不同顔色引導小孩分類不同物件,例如書籍放進紅色的箱子、玩具放進黃色的收納箱、文具類的放進藍色的籃子中。
隨著年齡增長,家長更可利用標籤(label)再細分物品。例如,學習用具可以再細分爲美術用品和科學用品等。
建立每天整理常規(daily routine)和訂立簡單的規則,加强小孩記憶點,内化習慣。例如在幼稚園回家後,要把書包放在固定的地方;活動過後(例如讀完圖書),跟小孩拍手三下,說“It’s time to tidy up”。讓小孩意識到,每次活動完畢,都要整理收拾。這跟課堂上建立的routine是同一道理,當老師上課前問學生天氣和日期,小孩便會意識到,這是課堂的開始。
如果再三叮囑後,小孩仍不願收拾,家長可以把物件沒收起來,讓小孩知道不收拾是有後果的。
7歲以上:
可以在親子整理的過程中加強「取捨」的元素,讓孩子在處理自己的物品時有更多的主導權。如果家中有不合身的衣服、沒有很常用的玩具或閑置很久的圖書。家長可以透過發問,讓小孩思考和了解到自己需要什麽、不需要什麽。
注意:即使小孩無法輕易丟棄,家長不必强制丟棄、甚至擅自丟棄小孩的物件,可盡量嘗試透過「提問」來引導小孩思考,例如讓他們學會分享,提問把不合身的衣服送給其他小朋友的話,會不會更好?
另外,家長可以試著讓孩子獨立整理。例如,在睡前整理書桌、把明天要帶的文具和書本收進書包、收拾好房間、準備好再上床睡覺。
其實,無論小孩處於什麽年齡階段,家長應該以身作則,在日常做好整理收拾自己的物件。畢竟,家長是小孩最好的模仿對象了。
*注:以上年齡劃分只供參考。家長可以跟隨小孩的進度而調整親子整理的重點。
參考書籍:
“Atomic Habits: An Easy &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& Break Bad Ones” - James Clear
“Essentialism: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” - Greg McKeown
《1天10分鐘!神奇の教練媽媽教養術:拒絕親子間的情緒勒索,用「提問」取代「嘮叨」的引導式教養法》 - 鄭銀慶
Clio
MINUSfocus 精粹生活創辦人
日本整理收納專家協會顧問
香港大學教育學士(語文教育)
教學經驗包括英國文化協會助教、本地小學英語導師等